Industry Briefs

行业简报

行业简报

电子制造未来图景——智能机器人

2025-08-27

阅读:61

一、人形机器人:智能制造新生力量

图片

今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,产业链崛起在即。NEPCON China 2025展会上,多款代表行业高水平的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设备集群亮相,勾勒出未来智能社会的应用图景。

机器人马拉松冠军“天工”隆重亮相,实测平均时速可达10km/h,同时具备强大的具身操作能力。天链T1 Pro人形机器人全身自由度达71个,适用于复杂工业场景。

宇树Unitree G1运动灵活性突出,可完成高难度动态动作,为服务与工业场景提供新可能。古月居OriginMan配备16个智能高压舵机,能灵活实现仿人类的踢球、打拳等动作,展现人形机器人在交互与控制领域的进步。这背后是超35个核心零部件的技术支撑——其中90%以上已经实现国产化。

二、核心技术突破: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速

图片

零部件企业区域特设超35个核心零部件展示单元,众多企业带来前沿技术成果。

芯导电子的系列产品专为机器人关节电机驱动设计,具备高性能电压特性,满足精准控制需求。

灵途的单点测距传感器体积小、精度高,可实现近距离激光测距,适用于机器人前向避障、位置测量等场景。曼普拉斯的中空编码器,为机器人关节角度测量提供可靠方案。

先楫半导体的HPM6E8Y芯片等零部件专注机器人运动控制,集成多种高性能模块,支持复杂运动场景,满足高精度控制需求。傲意的机器人灵巧手ROHand可应用在高危环境中作业。

三、深圳优势:智能制造底座坚实

深圳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大市和数字经济高地,已逐步构建了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,覆盖芯片、大模型、运动控制、核心零部件、本体及下游应用等全环节。

深圳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,既源于高效运转与成本优势的叠加效应,更得益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突破。以精密减速器为例,这个占人形机器人成本约30%的重要零部件,过去曾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。深圳市同川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自主创新,成功突破技术“卡脖子”难题,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,跻身全球谐波减速器赛道的领先行列。

四、深圳发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

2025年3月,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了《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5-2027年)》,提出到2027年,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,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。

《行动计划》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、AI芯片、仿生灵巧手、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、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以揭榜挂帅、项目经理人制等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。深圳还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,支持福田实验室突破具身智能感知、移动、决策、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,打造前沿开放的具身智能平台底座。

五、深圳独特的创新生态——“四链融合”


图片

深圳持续深化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“四链融合”,建立需求方出题、科技界答题新机制,营造得天独厚的创新生态。

南方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首款人形机器人“南科盘古”,从实验室图纸到整机落地仅用10个月。创新链上,校内多模态大模型与仿生机械臂原创算法直接嵌入;产业链中,步行15分钟即可在“机器人谷”完成传感器、灵巧手等全部配套。

深圳以开放包容与创新活力,正汇聚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“最强大脑”。从早期精准引进“创都四杰”——高文、徐扬生、沈向洋、李泽湘等学科领军者,到近年汇聚戴建生、潘毅等权威专家,深圳已构建起全维度人才矩阵。

六、资本赋能,多元化需求催生市场机会

图片

2025年以来,深圳人形机器人引来充足的资本投资。众擎机器人连续完成Pre-A++轮与A1轮两轮融资,累计金额近10亿元人民币;自变量机器人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;逐际动力完成A+轮融资。

深圳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渠道,包括政府引导基金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,如政府部门每年发放5亿元“训力券”、1亿元“模型券”、5000万元“语料券”、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产业基金,更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深圳《行动计划》提出加快开放应用场景,聚焦政务服务、工业制造、教育、医疗健康、交通、气象、经济运行、公共安全、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,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。这对深圳企业意味着丰富的市场机会。工业制造领域尤其值得关注,领益智造已经瞄准了工业生产领域,如货物搬运、精密电子组装等场景。支持企业出海拓展也是深圳政策的重要方向。建设服务全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,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、法律法规咨询、人才招聘等服务。

多种智能场景正在深圳各个角落上演:乐聚机器人的“夸父”人形机器人学习插花技艺,帕西尼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执行任务,南方科技大学的“南科盘古”机器人熟练抓握水瓶。深圳已经形成了覆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,通过深化“四链融合”实现跨越式突破:高校院所夯实底层技术,企业加速成果转化,资本护航创新迭代,政策引导产学研用协同。

因此,机器视觉已逐渐成为电子制造业刚需技术,应用从传统检测扩展至AI视觉、3D检测、机器人导航。深圳企业可以重点关注Vision+AI深度结合带来的机遇,应当抓住“AI+制造”政策红利。


相关新闻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