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dustry Briefs

行业简报

行业简报

上海推出“AI+制造”三年方案,为深企智能化转型提供新思路

2025-08-27

阅读:59

2025年8月19日,上海市经信委、发改委、国资委联合发布《上海市加快推动“AI+制造”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通过三年时间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。

这份方案勾勒出清晰蓝图:通过技术攻坚与场景落地双驱动模式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,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,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,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,建设10个左右“AI+制造”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促进形成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

一、上海AI+制造实施方案解读

此次发布的“AI+制造”实施方案系统规划了未来三年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路径,以中国制造业发展龙头城市——上海作为试点,通过技术攻坚与场景落地双驱动模式,致力于在语料、模型、平台、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,在2025年上海争取AI驱动制造业产值占比突破38%,形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能智造高地。

而深圳作为全国智能制造高地,拥有超过4000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,智能化改造需求巨大。上海方案采用的"技术攻坚与场景落地双驱动"模式,值得深圳企业深入研究借鉴。而2025年上海争取AI驱动制造业产值占比突破38%,相比之下,2024年智能制造产值占比已达35%,具备率先突破的基础和条件。

二、AI如何重塑制造业价值链

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制造业全流程各环节。据工信部数据显示,经过智能化改造,制造业研发周期缩短约20.7%、生产效率提升约34.8%、不良品率降低约27.4%、碳排放减少约21.2%。这些数据为深圳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投入产出参考。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,制造业正处于产品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、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转变的交汇点,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制造业新服务模式。

而深圳制造业以电子信息、医疗器械、新能源等为重点,与上海的汽车、船舶海工形成差异化布局。深圳企业可借鉴上海经验,在柔性生产、个性化定制等领域率先突破,就像华为、大疆、比亚迪等深圳企业已在AI+制造领域先行先试,但大量中小企业仍需加快智能化转型步伐。上海方案提供的标准化路径,为深圳中小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。

三、深圳企业的实践路径

上海方案编制"一业一策"推进策略,这一点特别值得深圳借鉴。深圳可根据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特色产业,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推进方案。10个示范工厂将综合应用空间计算、多智能体协同等前沿技术,这些技术应用预计可使生产效率提升25%以上。深圳拥有腾讯、华为、康佳等科技巨头,在空间计算、AI大模型、新能源科技等领域具备独特优势。

深圳企业可重点布局三类标杆产品:AI+工业软件、工业机器人和AI+消费终端。特别是在工业软件领域,深圳可依托本土软件产业优势,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解决方案。

四、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底座

达标率不足60%的工业数据质量、合规风险管控困难、模型开发运营成本高昂是当前制造业智能化面临的三大挑战,这些问题同样出现在深圳制造业。上海通过创新机制设计构建工业智算云平台和语料公共服务平台,推动形成覆盖数据治理、模型训练、场景验证的完整闭环体系。深圳亦可借鉴这一模式,依托华为云、腾讯云等本地云服务商,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智算平台。

"模块化服务+共享资源池"模式可将AI部署成本降低40%以上,这对成本敏感的深圳中小企业尤为重要,可显著降低智能化转型门槛。

五、AI+制造带来深圳产业新机遇

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增长率保持在40%以上,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1亿元。

深圳作为投资活跃地区,应重点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机会。"完全按需制造"模式可使定制化订单响应速度提升3倍以上库存周转率优化27%。深圳消费电子企业可率先应用这一模式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智能产品装备的规模化部署将撬动超500亿元产业投资。深圳应把握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设备发展机遇,预计该领域采购占比达18%,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。

与上海相比,深圳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独特优势:民营企业活跃度更高、科技创新能力更强、资本市场更加成熟,这些优势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基础,但同时也要补齐短板:加强基础研发投入、培育工业软件生态、构建行业标准体系。

通过政策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驱动的三方联动,深圳有望在2025年前培育出100家智能工厂标杆,带动5000家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,最终建成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。这不仅是对上海方案的简单复制,更要发挥自身优势,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智能化转型之路,这是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跃升的必由之路。


相关新闻

返回列表